​庄歌:红色沃土上的 “播火者”
2025-08-01 16:25:42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杜斯律 | 作者:王明根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9005

在双峰县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红色土地上,退休干部胡如庄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 —— 庄歌。这个带着温度的称呼里,藏着一位老者对红色文化的炽热深情。从公务员岗位上卸下重担后,他婉拒高薪邀请,一头扎进红色文化的海洋,用十年光阴做一名纯粹的志愿者,在革命史料堆里打捞记忆,在红色场馆建设中倾注心血,成了湘中大地红色基因最执着的 “守护者” 与 “传播者”。

五十年代出生的庄歌,人生轨迹始终与红色印记交织。学生时代,他怀揣参军梦却因家乡急需教师而留校任教;从教期间,红色故事在他笔下流淌成教案里的鲜活教材;转入行政系统后,走马街镇、井字镇这些红色底蕴深厚的土地,更让他读懂了 “红色基因是强国富民的密码”。

“庄歌” 这个称呼,是岁月酿出的温情。教过的学生喊他 “胡老师”,共事的同事叫他 “胡主任”,而熟络的人总爱亲切地称他 “庄哥”—— 这个跨越年龄的称呼,藏着他平易近人的性情,也藏着大家对他的信赖。退休那天,他抚摸着积攒多年的红色书籍,那句 “要让红色故事活起来” 的心愿,终于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。

场馆为基:让红色记忆有了 “栖息地”

“抢救红色资源,就是与时间赛跑。” 这是庄歌常挂在嘴边的话。近十年来,他的足迹遍布双峰县及周边县市的乡镇村落,成了名副其实的红色文化 “活字典”。

从 2016 年开始,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浑身好像有了使不完的劲,先后主持并参与筹建了双峰县梓门镇大村地下党支部陈列馆、杏子镇山斗冲地下党支部陈列馆、金开街道四安埠地下党支部陈列馆、走马街镇金蚌地下党支部陈列室,同时为革命烈士李鲁纪念馆、李履绥纪念馆、梓门镇长来村百年党史馆以及抗战时期中共湖南省(工)委机关旧址历史陈列,提供了大量珍贵史料。

在筹建这些革命场馆时,庄歌同步主持编写了《中共山斗冲地下党支部》《从李鲁到中共四安埠地下党支部》《砍头只当风吹帽 —— 李履绥烈士传略》《中共金蚌地下党支部》《中共湖南省(工)委在双峰》等一系列宣传手册。如今,这些场馆已如期揭幕开馆,一批批参观者络绎不绝地来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,年接待量累计数万人次,成为当地乃至省、市各级的红色教育、党性教育基地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。

这些场馆的每一段文字、每一件展品,都经过他反复考证,背后凝聚的心血与辛酸,恐怕只有庄歌自己最清楚。娄底市各县区、湘乡、湘潭、长沙、宁乡、望城等革命老区,都留下过他挖掘史料的足迹。为确定李鲁烈士在长沙学习及为党工作的经历,他多次往返省档案馆、湘乡市图书馆;为还原李履绥烈士的生平,他走遍走马街水口、印塘新泽、永丰十字铺、井字黄巢山、梓门桥千金等地,寻访何家、李家二十多名知情人士。筹建金蚌地下党支部陈列室,他用四年时间追踪一百多位党员的事迹,在荆棘丛生的烈士墓前拍照留证时,还得请民工开路才能艰难前行。肾上腺囊肿手术刚出院,他就出现在山斗冲地下党支部陈列馆的工地上;高血压犯了,揣着药瓶继续校对展板上的文字;视力下降后,他戴着老花镜逐字核对史料,生怕写错一个人名、一个年代。

在他的操持下,一处处红色场馆成了 “立体教材”:金蚌地下党支部陈列室里,泛黄的入党申请书诉说着初心;四安埠地下党支部纪念馆内,模拟场景重现了秘密开会的紧张时刻;李履绥烈士的手稿前,总有参观者驻足沉思。

笔耕不辍:用文字筑牢红色根基

早在2011年,庄歌就把游历曾国藩故里的散文编成《走遍双峰》一书,由珠江出版社发行;2015 年,庄歌组织编写《气壮山河 —— 双峰县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征文优秀作品集》,由湖南地图出版社发行,字里行间皆是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。2020 年,他担任执行主编的 33 万字《双峰县革命老区发展史》在湘潭大学出版社正式发行,填补了地方红色史料的空白,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权威依据。为编撰这部厚重的史著,他泡在档案馆里逐页翻阅泛黄的档案,在老乡家中倾听布满皱纹的老人口述历史,甚至拖着病体走访革命后代。在此基础上,他还为《娄底市革命老区发展史》梳理提供了双峰县的全部内容。

从《气壮山河》里的抗日故事,到《中共湖南省(工)委在双峰》中的隐秘斗争,他笔下的文字始终带着泥土的芬芳与历史的厚重。

星火燎原:让红色基因融入时代血脉

“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” 退休后的庄歌,生活比在职时更忙碌。对他而言,挖掘红色文化、建设红色场馆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,作为志愿者,更重要的是让红色火种代代相传。

几年来,他撰写了《双峰党史故事讲义》,还根据老区重点乡镇、村的需求,量身编写党史资料:给梓门桥镇撰写的《光荣与梦想》党课稿,成了党员干部的 “精神钙片”;为金开街道编写的《从革命先烈李鲁到中共四安埠地下党支部》、《李鲁精神永放光芒》,鼓舞着党员干部继承革命先烈遗志。为印塘乡编写的《学习李履绥精神,争做合格党员》、为走马街镇编写的《金蚌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》、为杏子铺镇编写的《山斗星火,燎原双峰》等红色人文专著,让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。梓门桥镇党委曾邀请他为全镇党员上党课,主会场设在东湾里村,各村均设分会场,千余名党员在红色故事里汲取奋进力量。

一些基层党组织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,他总是自告奋勇当义务讲解员,从 “砍头只当风吹帽” 的李履绥,讲到 “潜伏敌营传情报” 的无名英雄,故事里的赤诚总能让听者红了眼眶。在老科协讲师团,他主讲的《双峰党史故事》场场爆满,年轻人都说 “听庄嗲讲党史,就像看电影一样过瘾”。他总说:“这些故事再不讲,就真的没人记得了。”

他还积极组织湖南红网论坛湘潭、衡阳、娄底的网友走进革命老区双峰县开展采风宣传活动,让藏在深山中的红色故事走上云端,为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讲师团后,庄歌被推荐为党史组组长,还被聘为卫健分会副会长,主讲双峰党史、双峰方言、曾国藩廉洁文化。他每年都会组织卫健分会的名老中医,专程到革命老区的镇、村义诊,让红色温情浸润乡土。

如今,双峰县的红色场馆里,常有家长带着孩子听讲解;乡村振兴的战场上,“传承红色基因” 成了干群口中的热词 —— 这正是庄歌最想看到的景象,那些曾沉睡的红色故事,正一步步融入时代血脉。

不是尾声:一束微光照亮前路

庄歌的书桌上,摆着一张泛黄的照片:年轻时的他站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,眼神清澈如洗。如今,70 岁的他依然保持着每天阅读红色史料的习惯,笔记本上写满新发现的故事线索。有人问他图什么,他指着窗外的稻田说:“你看这稻子,不就是把上一季的种子埋进土里,才有新的收获吗?红色故事就是这样的种子。”

这位红色沃土上的 “播火者”,用十年光阴证明:最动人的初心,是把热爱变成坚守;最珍贵的传承,是让红色故事永远活在当下。

责编:杜斯律

来源:双峰县融媒体中心

热点专题
时政要闻
精彩推荐

  下载APP